75年以来,在党的坚强领导下,山东人民与时代同步、与祖国同行,齐鲁大地日新月异、蓬勃发展,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“十四五”以来,山东省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上两个万亿大台阶,三年年均增长6%,去年达到9.2万亿,稳居全国第三。2024年上半年,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.8%、高于全国0.8个百分点,1-8月工业、消费、投资等主要指标均好于全国,经济稳健向好、进中提质,在稳定全国经济大局中发挥了“挑大梁”的关键作用,彰显山东板块“分量”。
习指出,山东是农业大省、粮食大省,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责任重大。作为农业大省,山东粮食总产连续10年稳定在5000万吨以上,2023年达到5655.3万吨,农副产品方面,山东以占6%的耕地和1%的淡水资源,贡献了全国8%的粮食、10%的肉蛋奶、11%的蔬菜、12%的水果和13%的水产品。
不说城镇人民生活的提升,单说农村,新中国成立75年来,山东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先后跨过百元、千元、万元、两万元关口,呈现跨越式增长。1949年,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45元,2023年达到23776元,人均消费支出也从1949年的38元提升到2023年的16075元,农村居民生活实现了由温饱不足到解决温饱,到总体小康,再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。
作为制造业强省、全国经济发展的“压舱石”,山东实体经济取得了蓬勃的发展。在2024年世界制造业大会上,中国企业联合会、中国企业家协会联合发布了2024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,2024中国企业500强,山东分别以68家、55家入围企业数量均排名第二,既标志着山东成为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制造业基地,也彰显山东向“实”而行的发展战略,既是山东经济发展的强有力支撑,也是山东担起战略使命的重要依托。在科技创新方面,山东省利用5G、人工智能、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、全角度、全链条改造,推动了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,拓展产业形态,延长产业链条,提高产业附加值,以增量带动存量,促进传统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,未来产业发展引擎可谓动能强劲。2023年,山东省科技创新激发新动能,全国重点实验室新增10家,达到21家,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达到210家,居全国首位。
科技创新带动了数字经济的发展,在泰山山麓,在黄海之滨,在鲁西平原,在沂蒙山区,齐鲁大地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,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。山东以“智造”聚力、以“创新”聚能、以“好品”聚势,以数字经济新引擎驱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,加速实体产业向“数智化”转型:在临沂,一件件包裹从智能化现代分拨中心发往全国;在潍坊,潍柴动力研发的全球首款本体热效率突破53%的商业化柴油机,不仅代表了中国内燃机行业的最新技术成果,更彰显了山东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卓越实力。
在新兴产业方面,全省上下还加快建设高速智能、安全可控、绿色低碳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,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“大动脉”。从新能源汽车到激光雕刻机,从中欧班列的“钢铁驼队”到“新三样”出口的快速增长,山东外贸结构持续优化,不仅彰显了山东在全球经济版图中的重要地位,更为山东经济的新兴产业提供了强大支撑。
在乡村振兴方面,山东省注重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,通过推广绿色农业技术、加强农村环境治理等措施,不仅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,也保护了农村生态环境,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。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,山东省通过推行“党建引领、一网三联、全员共治”的乡村治理模式,建设了大量“美在家庭”示范户和美家超市,提升了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。同时,全省乡村千兆光纤入户率超过90%,重点镇域、园区5G网络全覆盖,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设施支持。此外,全省启动建设了138个省级示范片区,带动市县启动建设示范片区1300余个,覆盖村庄1.5万个。示范片区的建设,不仅提升了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,也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,为农民群众创造了更好的生活条件,乡村振兴“齐鲁样板”成效显著。
在数字农业农村建设上,淄博市率先建设了国家数字农业农村改革试验区。淄博打造农业农村数字技术创新“硅谷”,通过数字孪生、云计算、5G、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,实现了农业产业全链条的数字化管理,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村治理水平。
齐鲁大地处处涌动着奋进新征程、建功新时代的豪情和干劲,一代又一代山东儿女正艰苦奋斗、砥砺前行。“五个振兴、三治融合”见证山东农业华丽蝶变;绿水青山、沿黄达海让人们有了更多获得感;国际孔子文化节、潍坊国际风筝会、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等越来越多国际性盛会的举办,标志着山东人民正以更加开放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、融入全球……
新的实践、新的奋进,新的征程,山东将坚定扛牢“走在前、挑大梁”的历史使命,勇立潮头再出发,以全新的精气神,高扬改革之帆、把稳发展之舵,锐意进取、敢于创新,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新篇章。